民国时期底层劳动人民的吃喝情况:
20年代的北京,洋车夫一家人住在四合院内。他家的食物除了每天有白面包子外,还有用油炒过的蔬菜或者用醋、芝麻油拌过的泡菜来调口味;每个月家里能开2到3次荤;车夫的孩子们每天能得到几个铜板去买瓜果零食。
这是史谦德在著作《北京的人力车夫》一书中,描述民国初期北京黄包车夫的饮食情况。书中的那位洋车夫除了交车租和工作餐开支外,每月能给家里带了15元的收入。所以他们一家人吃的饭菜还是非常不错的。
根据社会学家李景汉的调查,北京的人力车夫可以分为三个层次。
第一类属于极贫阶级。月收入在三四元至五六元之间。
这类人的饮食条件极差。以四口之家为例,每日仅买三四斤杂合面果腹。如果车夫收入减少,一天就只能吃两餐:玉米窝窝头当早餐,白薯做晚餐。车夫收入更少时,就只能买两斤每斤十五六枚铜子的劣质小米,熬粥充饥。
他们唯一的调味料是盐。既没有肉,也没有可口的菜蔬下饭,若有也仅是些腌水疙瘩和咸萝卜。
第二类属于次贫阶级,月收入在五六元至七八元内。
这类人的饮食情况稍微好点。主食一般是小米,白薯,杂合面和“洋粥”(洋人吃剩的食物由厨役卖给穷人);此外还有小米面,黑面馒头,荞麦面条,玉米渣粥和杂面汤等。
他们的调味料除了盐之外,每日还能添几滴香油进去调味。菜蔬方面,除咸菜之外,还有葱、蒜、辣椒、韭菜花及少许白菜,可以下饭。
第三类属于普通工人阶级(以拉包月和拉车牌儿的车夫为主),月收入在十二三元左右。
这类人的饮食情况比较好。以四口之家为例,每月米面的开销在八元左右,调味料及菜蔬的开支在一元左右。
主食方面:“米面中能见白面和白米”;菜蔬方面:“有肉类及豆腐”。
大多数人力车夫属于无产阶级,主要靠体力吃饭。所以,车夫行业的稳定性很差。如果一个车夫没有趁年轻攒下钱在年老力衰的时候换其他行业立足,或者没有养儿防老。那很有可能跌入赤贫阶级,连起码的温饱都无法解决。
另外,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行当里普遍存在着车厂老板欺压车夫的情况。
史谦德在《北京的人力车夫》里,也有记载车厂主欺压租车人的现象——“张记人力车厂”的车厂老板张氏兄弟,就经常打骂向他们租车的车夫。
其中一位39岁的车夫张清元,因为拉车扭伤了脚,把车勉强拉回住处,没力气再回车厂。张氏兄弟找到他向他要车租。车夫没钱,向他们请求等伤好后继续拉车还钱。结果,张氏兄弟对着他就是一顿毒打,把人打死了。